焦点快看:内镜下射频消融—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克星
2023-02-25 20:57:08来源:消化医生笔记

你是否经常会有反酸、烧心、胸骨后疼痛等症状,那么你可能是患上“胃食管反流病”了。  


(资料图)

胃食管反流病(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, GERD)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,而引起的食管黏膜发生的炎症性改变,主要以胃灼热、反酸为典型症状,少数患者首次就诊以食管外症状多见, 如咳嗽、声音嘶哑、咽喉部异物感、哮喘、心悸等。其发病机制与一过性食管下段括约肌(LES)松弛相关,目前超过10%的中国人群患有此病。 

GERD以药物治疗为主,常用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(PPI,奥美拉唑之类),但10%-40%患者规律应用PPI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这部分患者被认为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,需要选择内镜下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。外科治疗多采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,但因其治疗费用高,创伤性大,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。对于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和无法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患者,内镜射频消融治疗(radiofrequency ablation, RFA)是一种安全、微创、可靠、有效的治疗方案。

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GERD的机制

早在2000年RFA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就已被应用在临床上。该方法是在胃镜引导下,将一根射频治疗导管插入食管,应用射频治疗仪,多层面多点对胃食管结合部位进行治疗,整个治疗过程时间很短,作用机制为:

(1) 通过释放射频能量产生热量、引起局部组织破坏、修复,增加食管下括约肌的厚度,降低组织顺应性,减轻反流。

(2) 通过直接干扰疼痛感受器或迷走神经传人纤维,降低食管远端的敏感性。

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GERD适应症

医学指南推荐以下情况选择RFA:年龄在18岁或18岁以上,有反流或(和)烧心症状6个月以上的GERD患者,抑酸药物治疗完全或部分有效;拒绝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GERD患者;并排除其他不适宜应用射频治疗的情况,如长度超过>2 cm的食管裂孔疝。

RFA不受其他治疗方法影响,与其他药物、手术治疗方式并不冲突,甚至可在外科手术失败后进行射频治疗,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可再进行二次射频治疗。

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GERD的临床效果

RFA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10年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,该方法的症状缓解率达到70%,50%的患者减少或停止使用PPI。

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GERD安全性

RFA是依靠胃镜进行的微创治疗,治疗患者在射频治疗后6-12小时可进流食,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,且程度轻,具有自限性,无需特别处理,主要包括胸骨后不适或疼痛、发热、食管黏膜损伤、胃轻瘫和吞咽困难等,穿孔、黏膜撕裂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很少有报道。

射频治疗是一种微创的内镜下治疗 GERD 的有效方法,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,相较外科手术,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具有不开刀、不留疤、恢复快和不影响人体生理结构的特点,值得各大医疗中心推广。

参考文章:

1.射频消融,一种可靠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法!

2. 丁雨,张灵,林琳,等. 内镜下热能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进展.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,2019,36(2):147-150. DOI:10.3760/cma.j.issn.1007-5232.2019.02.017

原作者: 刘柱 

编   辑: 聂雯钰 

审   核: 郝娇荣、刘柱、高峰玉 

标签: 内镜下射频消融—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克星

精彩推荐

资讯News

  • 聚焦Policy